“nutjavillij:以後的以後
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文物館”
展覽以排灣族語「nutjaivililj」為核心概念,族語背後的思維,是指過去的歷史,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現在和未來;全展分為9個單元,由臺灣不同族群的參與者共同製作,依序以生活中的器物、服飾與祭儀作為敘事動線,最後關照於當代原住民族所面臨的議題與挑戰。
展場設計從自然與生活文化中汲取靈感,由原民家屋、生活用具、大自然的材質作為發想基礎,將大自然的質地與顏色帶入展場中;依照不同情境,勾勒不同的光線營造敘事氣氛;擷取各部族文化中紋樣及其代表意涵,如梭般將各種文化元素交織在一起。
展期 | 2024.11.16起
類別 | 常設展
委託單位 |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
執行單位 | 自光體設計
影像來源 | 自光體設計
“ 負責項目 ”
˙ 前期專案管理
˙ 前期館方需求溝通及進度控管
˙ 展示內容及參考資料統整
˙ 訪談及影像拍攝規劃及執行協作
˙ 各項目需求素材前期授權接洽
˙ 工藝品及陳列物展出接洽
˙ 多媒體及影音製作前期需求溝通

“ 執行特點 ”




素材擴充與授權洽談
為製作主意象影片與互動遊戲,團隊蒐集各族具代表性的影像與故事,包括排灣族搖搖飯的製作器具與食材、阿美族祭儀的文化場景、達悟族拼板舟的製作與祝禱儀式、以及各族代表紋樣及其文化意義等。
過程中團隊、策展人與各部族顧問往返討論,確保內容脈絡符合文化背景與表現方式的正確性,並尊重各族觀點與傳統,製作端同時進行授權洽談。


族人生命故事的口述歷史保存
展覽特別著重於當代族人耆老的生命故事訪談,青年族人在參與採訪與記錄的過程中,更了解自己的族群文化,讓原住民族文化從部落中自然地延續至未來;十數名受訪族人遍佈台灣各處,製作端協助安排拍攝地、製作排程規劃等。

拍攝與製作的規劃
為符合展覽影片的呈現需求,除洽談素材授權外,團隊也安排多場拍攝工作,從場景、道具、美術需求等;同時與影像製作團隊緊密協作,確保影像能生動地傳遞各族的文化精髓,並兼顧整體設計規劃與文化真實性。

本展集合了策展人、協同策展人、13位來自各族的博物館專員、各族顧問老師、審查顧問、受訪族人、設計團隊、各類別製作團隊,方能共同協力完成。從內容設計到素材搜集,團隊力求呈現13族文化的獨特性與多樣性,並確保資訊的正確性與文化脈絡的尊重,龐大的跨文化合作也是一大挑戰。
跨族群與文化共融的團隊合作

CREDIT
企劃設計團隊 | 自光體設計 (董子菱、鄭乃音、潘冠臻、王秀儒、劉芳彣)
主視覺及展覽視覺設計 | 王安安
影音多媒體 | 螢光系動態藝術、當若動態藝術
展場攝影 | 芮米斯影像製作